>>您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社会万象
黑暗世界的明亮音符
——盲人钢琴家王贺的指尖人生
2025-09-26 08:36:44   
2025-09-26 08:36:44    来源:宁夏日报

  在宁夏残疾人康复中心那间明亮的钢琴教室里,一堵“无声”的墙似乎将两个世界悄然分隔。墙外,是日常的喧嚣与纷扰;墙内,王贺端坐在钢琴前,安静而专注,修长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轻盈跳跃。

  初见王贺,便是在这样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场景里。他的母亲静静地陪在一旁,眼神里满是温柔与关切。旁边的人轻声介绍,这位年轻人是第三届维也纳莫扎特国际钢琴大赛青年组金奖获得者,今年刚从长春大学钢琴演奏专业硕士毕业,如今在这里教授钢琴。王贺礼貌地朝记者笑了笑,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的暖阳。

  用音乐打破命运枷锁

  1998年,王贺出生于固原市。1岁时,他的世界开始逐渐被黑暗笼罩,10岁那年,彻底陷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失去了光明就意味着失去了探索世界的常规方式。

  看着儿子日渐消沉的模样,一个大胆的想法在王贺母亲心中萌生——让王贺学习钢琴,让音乐成为他黑暗世界里的光。这个决定,如同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明灯,也为王贺打开了另一扇通往精彩世界的大门。

  然而,学琴之路谈何容易。对于双目失明的王贺,乐谱记忆成了他面临的最大挑战。随着乐谱难度逐渐增加,从单声部到双声部、三声部,记忆难度呈几何级数增长。起初,他依靠听录音、CD来辅助记忆,后来在妈妈的帮助下,通过独特的记忆方式和技巧,不断锻炼听觉能力,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着搭建一座通往音乐殿堂的桥梁,一步一步,艰难却坚定。

  让爱照亮前行道路

  2008年,为了给王贺买一台好的钢琴,父母攒了一年的工资。此后多年,为了支付王贺的学琴费用,他们省吃俭用,从未因费用问题而犹豫,始终全力支持他的音乐学习。他们总是鼓励王贺像普通孩子一样尝试各种事情。带王贺去游乐园挑战大摆锤、跳楼机,让他感受勇敢与刺激;经常带他去旅游,用生动的语言为他描绘世界的美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他触摸不同的景物,感受大自然的温度。

  父母的爱与支持让王贺走得愈发稳当。但他的音乐之路,也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2018年,王贺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一家人高兴过后,却又忐忑不安。中央音乐学院并不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必须有一个人陪他,这意味着父母必须有一个人辞职。想到还有妹妹要照顾、想到父母还需要工作养家糊口,王贺不得不舍弃了梦想中的大学,转而考入北京联合大学特殊教育学院音乐系。

  那一年,王贺第一次独自乘火车北上求学。很多年后,王贺才知道,爸爸偷偷买了火车票一路跟着他。

  进入大学又迎来新挑战,王贺说:“虽然盲文乐谱是世界通用的,但并不是所有乐谱都有对应的盲文版。现在中国盲人图书馆大概有1000多首曲子,相比以前是好多了,可我们曲子数量太多,制作乐谱的速度远远赶不上需求。”无奈之下,在练习大型曲目时,他的母亲便通过网络,一个音符一个音符地帮他读下来,协助练习。

  钢琴音域宽广,从一个音区到另一个音区的快速演奏,需要精准的节奏把控,不能有丝毫拖拉和摸索。别人10遍能解决的问题,王贺就练30遍、50遍甚至100遍。他的手指在琴键上不知疲倦地舞动,仿佛在与命运进行一场无声的较量……

  从无光世界到耀眼舞台

  2019年8月,第三届维也纳莫扎特国际钢琴大赛总决赛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金色大厅举行。年仅21岁的王贺,在众多参赛者中脱颖而出,一举摘得青年组金奖。那一刻,金色大厅里掌声雷动。

  在今年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中,王贺演奏的《皮黄》生动表现了京剧舞台上的西皮与二黄,他在琴键上尽情挥洒对戏曲音乐的热爱与想象。每一个音符,都是他对传统文化的深情拥抱。

  回首成长之路,王贺满心感恩。父亲那宽厚温暖的手掌,在他每次比赛紧张或求医忐忑时,都会紧紧握住他的小手;母亲那温柔的声音,为他一字一句读乐谱,绘声绘色描绘生活中的美好画面。还有一路相伴的恩师们,他们不仅在专业上给予王贺细致入微的指导,还在学费上给予减免或优惠,让他的音乐梦想得以延续、绽放。此外,宁夏残联也始终是他坚实的后盾,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给予全方位的支持。

  如今,王贺追求音乐梦想的同时,还积极投身于音乐教育事业。

  大学期间,他就开始兼职教一些小朋友们学钢琴。他将自己积累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因为我看不见,还这么努力学音乐,打动了很多小朋友去加油好好学琴。”当学生看到王贺能够将曲子弹得熟练,学习乐谱比自己更困难却依然坚持时,他们会更加努力练习。

  王贺说,希望自己做的事情,不只是让孩子们在音乐学习上有所进步、有所收获,更想在孩子们的心里种下坚持和梦想的种子。他觉得,只要有了坚持和梦想,孩子们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勇敢地走下去。(记者 杨淑琼 贺紫瑞)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杨丽